随着现代工业、消防救援、航空航天及军事防护等领域对高温环境作业人员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性能阻燃隔热材料的研发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多层复合结构火焰复合面料因其优异的热防护性能、机械强度和舒适性,在个人防护装备(PPE)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类面料通常由外层阻燃织物、中间隔热层以及内层舒适层构成,通过不同功能层的协同作用实现对高温火焰、辐射热及接触热的有效阻隔。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多层复合结构对面料隔热性能的影响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层间结合方式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热防护效能。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多层复合结构对火焰复合面料隔热性能的作用机理,结合国内外新研究成果,探讨关键参数优化路径,并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揭示结构特征与隔热效率之间的内在关联。
典型的多层火焰复合面料一般由三层或更多功能层构成,各层承担不同的物理与化学防护任务:
| 层次 | 主要材料 | 功能特性 |
|---|---|---|
| 外层(Shell Layer) | 芳纶(如Nomex®)、聚苯并咪唑(PBI)、预氧化纤维、碳纤维等 | 抗火焰穿透、抗磨损、抗紫外线、保持结构完整性 |
| 中间层(Thermal Barrier Layer) | 间位芳纶非织造布、玻璃纤维毡、气凝胶复合材料、陶瓷纤维等 | 提供主要热阻,延缓热量向内层传递 |
| 内层(Moisture & Comfort Layer) | 棉/阻燃粘胶混纺、Coolmax®阻燃改性纤维等 | 吸湿排汗、提升穿着舒适性、防止二次烫伤 |
注:部分高端产品还包含防水透气膜(如PTFE膜),用于在恶劣环境中实现防液体渗透与蒸汽扩散平衡。
多层结构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于“功能分离、协同防护”。例如:
根据美国国家消防协会标准NFPA 1971:2022《Structural Fire Fighting Protective Ensembles》,合格的消防服面料系统必须通过TPP(Thermal Protective Performance)测试,其值不得低于35 cal/cm²。而多层复合结构正是实现该指标的关键技术路径。
热量在面料中的传递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多层结构通过以下机制有效抑制热能传播:
据Zhang et al. (2021) 在《Textile Research Journal》发表的研究显示,增加一层厚度为1.2 mm的气凝胶毡作为中间层,可使整体TPP值从28 cal/cm²提升至52 cal/cm²,增幅达85.7%。
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工艺直接影响热流路径连续性与结构稳定性。常见的结合方式包括:
| 结合方式 | 工艺特点 | 对隔热性能的影响 |
|---|---|---|
| 点状热压复合 | 局部加热加压粘合 | 减少接触面积,保留更多静止空气,有利于隔热 |
| 全幅涂胶复合 | 使用阻燃胶黏剂整体粘接 | 增加强度但可能降低透气性和热阻 |
| 缝纫固定 + 空气层 | 不使用胶水,靠缝线维持层间距 | 大化空气隔热效果,适用于极端高温环境 |
清华大学李华团队(2020)对比了三种复合方式下芳纶/非织造布系统的TPP值,结果表明:采用点状热压的样品TPP为41.3 cal/cm²,而全幅涂胶仅为36.8 cal/cm²,差异显著(p<0.05)。
并非层数越多隔热效果越好。过多层次可能导致重量增加、柔韧性下降及成本上升。研究表明,三到四层结构在性价比与防护性能之间达到佳平衡。
表:不同层数结构的TPP值与单位面积质量比较(数据来源:东华大学实验室测试)
| 结构配置 | 总层数 | 单位面积质量(g/m²) | TPP值(cal/cm²) | 热响应时间(s) |
|---|---|---|---|---|
| 芳纶外层 + 非织造中间层 + 阻燃棉内层 | 3 | 320 | 40.2 | 12.6 |
| 上述结构 + PTFE防水膜 | 4 | 365 | 43.1 | 13.8 |
| 双中间层(非织造+气凝胶) | 4 | 410 | 58.7 | 18.3 |
| 五层结构(含双面反射层) | 5 | 480 | 60.5 | 19.1 |
可以看出,当层数超过四层后,TPP增量趋于平缓,而重量显著上升,不利于实际穿戴。
此外,层序排列也极为关键。错误的顺序可能导致热积累加剧。例如将高吸热材料置于外层反而会加速热量向内传导。理想顺序应遵循“由外至内:耐火→隔热→舒适”的原则。
外层直接面对火焰冲击,其热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至关重要。
表:常见外层纤维材料性能参数对比
| 材料名称 | LOI (%) | 分解温度(℃) | 热收缩率(260℃, 5min) | 导热系数 W/(m·K) | 典型应用 |
|---|---|---|---|---|---|
| Nomex® IIIA(杜邦) | 29–31 | 400 | <5% | 0.045 | 消防服、军用作战服 |
| Kevlar®(对位芳纶) | 28–30 | 500 | <3% | 0.050 | 高强度防切割层 |
| PBI Fiber(巴德公司) | 41 | 500 | <2% | 0.042 | 宇航员舱内服 |
| 预氧化聚丙烯腈纤维 | 35 | 450 | <4% | 0.038 | 国产替代材料 |
资料表明,PBI纤维虽成本较高,但在模拟闪火试验中表现出优异的尺寸稳定性与低烟毒性,适合极端环境使用(Barker, R.L., Fire and Materials, 2018)。
中间层是决定整体隔热性能的核心。近年来,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传统非织造布的性能边界。
| 材料类型 | 厚度(mm) | 密度(kg/m³) | 导热系数(W/(m·K)) | 耐温上限(℃) | 特点 |
|---|---|---|---|---|---|
| 间位芳纶针刺毡 | 1.5 | 80 | 0.036 | 300 | 成本低,广泛使用 |
| 玻璃纤维针刺毡 | 2.0 | 120 | 0.032 | 500 | 易断裂,刺激皮肤 |
| SiO₂气凝胶复合毡 | 1.0 | 40 | 0.018 | 600 | 超轻超隔热,价格昂贵 |
| 陶瓷纤维纸 | 1.2 | 150 | 0.025 | 1000 | 抗氧化强,脆性大 |
德国BASF公司开发的SILIRUB®系列气凝胶复合材料已在欧洲消防服中试点应用,实测数据显示其在相同厚度下隔热效率比传统材料提高40%以上。
内层不仅关乎舒适性,更直接影响人体热应激反应。研究表明,当内层材料导热率过高时,即使外部热流被阻挡,皮肤仍可能因局部蓄热而受损。
表:典型内层材料热物性参数
| 材料 | 比热容 J/(g·K) | 导热系数 W/(m·K) | 吸湿率(%) | 接触冷感指数 |
|---|---|---|---|---|
| 阻燃粘胶 | 1.35 | 0.038 | 12.5 | 中等 |
| Coolmax® FR | 1.42 | 0.035 | 9.8 | 高 |
| 蚕丝蛋白改性纤维 | 1.50 | 0.032 | 14.0 | 高 |
| 普通棉(未处理) | 1.30 | 0.040 | 16.0 | 中等偏高 |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棉纤维吸湿性强,但未经阻燃处理的棉在高温下易燃烧且释放大量热量,因此不可单独作为内层使用。
国际上通用的热防护性能评估体系主要包括:
某国产四层复合面料结构如下:
经第三方检测机构(SGS)依据ASTM F2700进行TPP测试,结果如下:
| 测试项目 | 实测值 | 标准要求 | 是否达标 |
|---|---|---|---|
| TPP值 | 51.6 cal/cm² | ≥35 cal/cm² | 是 |
| 热收缩率(260℃, 5min) | 3.2% | ≤10% | 是 |
| 撕破强力(经纬向) | 85 N / 78 N | ≥65 N | 是 |
| 透湿量(g/m²·24h) | 10,200 | — | 较优 |
进一步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观测其在84 kW/m²热流密度下的背面温度变化:
| 时间(s) | 背面温度(℃) |
|---|---|
| 0 | 25 |
| 10 | 31 |
| 20 | 36 |
| 30 | 40 |
| 40 | 44 |
| 50 | 48 |
| 60 | 52 |
可见该结构在前60秒内有效控制了热量传递速度,符合长时间作业需求。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多层复合结构设计优化策略:
推荐在外层与中间层之间保留0.8–1.5 mm的自由空气层,可通过立体编织或支撑网布实现。研究表明,每增加0.5 mm空气层,TPP值可提升约6–9%,但超过2 mm后增益减弱。
采用“功能渐变”理念,即从外到内逐步降低材料密度与导热系数。例如:
此类设计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温度梯度场,减少热应力集中。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引入智能材料,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已成功研制出基于NiTi合金的自适应防护织物原型,在200℃时孔隙关闭率达80%,显著提升了瞬时热阻。
表:全球主流火焰复合面料系统性能对比
| 品牌/型号 | 国家 | 结构层数 | 主要材料组合 | TPP值(cal/cm²) | 单位质量(g/m²) | 应用领域 |
|---|---|---|---|---|---|---|
| DuPont™ Nomex® Multi-Frontal | 美国 | 3+ | Nomex® + Kevlar® + FR棉 | 45–50 | 330 | 工业、电力 |
| Dräger FireTex® X-Series | 德国 | 4 | PBI + 气凝胶 + ePTFE | 55–60 | 380 | 消防救援 |
| 际华集团JH-FR400 | 中国 | 4 | 预氧化纤维 + 芳纶非织造 | 48–52 | 350 | 国内消防队列装 |
| Teijin Conex® Z+ System | 日本 | 3 | Conex® Z + 阻燃粘胶 | 42–46 | 310 | 化工、冶金 |
| Honeywell ThermaGuard Pro | 美国 | 4 | Modacrylic + FR Rayon + Air-Gap | 50–54 | 360 | 石油天然气 |
可以看出,欧美高端产品普遍采用气凝胶或PBI等新材料,TPP值更高;而国产材料正逐步缩小差距,尤其在性价比方面具备优势。
尽管多层复合火焰面料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若干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将聚焦于: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正在研发基于石墨烯-芳纶复合膜的新型隔热材料,初步测试显示其在保持轻质的同时,TPP值可达65 cal/cm²,有望引领下一代热防护材料革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更改或删除。
联系人:杨经理
手 机:13912652341
邮 箱:34331943@qq.com
公 司:昆山市英杰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地 址:江苏省昆山市新南中路567号双星叠座A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