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因其柔软、保暖、外观时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冬季服装、家居服、户外运动服饰等领域。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类织物由于其高聚酯含量及纤维表面电阻大,极易产生和积累静电,导致穿着不适、吸附灰尘、甚至引发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抗静电处理技术被广泛引入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生产流程中。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降低织物表面电阻,提升导电性能,从而有效抑制静电的产生与积聚。本文将系统阐述抗静电处理技术在该类复合布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涵盖技术原理、工艺流程、产品参数、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对终产品性能的影响。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织物层压复合而成,通常由表层的摇粒绒(即“颗粒绒”)与内层的羊羔绒(仿羊毛风格短绒)通过热压、胶粘或针刺等方式结合。
| 参数项 | 摇粒绒层 | 羊羔绒层 |
|---|---|---|
| 主要成分 | 聚酯纤维(PET)95%以上 | 聚酯纤维(PET)80%-90%,弹性纤维(氨纶)5%-10% |
| 克重(g/m²) | 180 – 320 | 150 – 280 |
| 厚度(mm) | 2.0 – 4.0 | 1.5 – 3.0 |
| 表面特征 | 颗粒状起绒,立体感强 | 细密短绒,触感如羊毛 |
| 导电性(表面电阻,Ω) | 10¹³ – 10¹⁵ | 10¹² – 10¹⁴ |
资料来源:《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与应用》(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
从上表可见,两类纤维均以聚酯为主,属于典型的高绝缘材料,极易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据日本纤维学会(The Textile Society of Japan)研究指出,聚酯纤维在相对湿度低于40%的环境中,摩擦电压可达5000V以上,显著高于人体舒适阈值(1000V以下)[1]。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广泛用于: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功能性纺织品市场分析报告》,2022年我国抗静电功能面料市场规模达476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复合绒类面料占比约18%。消费者对抗静电性能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尤其在干燥气候区域(如华北、西北地区),抗静电成为选购关键指标之一。
静电的产生主要源于材料表面电荷的不平衡。当两种不同材质发生摩擦时,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电荷分离,若材料导电性差,则电荷难以释放,形成静电积聚。
抗静电处理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材料表面电阻,使其从绝缘体向半导体过渡,从而加速电荷泄漏。目前主流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
通过浸轧、喷涂或涂层方式在织物表面施加抗静电剂,形成导电膜。
| 类型 | 代表物质 | 作用机理 | 优缺点 |
|---|---|---|---|
| 阳离子型 | 季铵盐类(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吸附于纤维表面,提供可移动离子 | 效果好但易受洗涤影响,耐久性差 |
| 阴离子型 | 烷基磺酸盐、磷酸酯盐 | 亲水基团吸湿导电 | 对染色有干扰,适用于浅色织物 |
| 非离子型 |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 形成亲水层,促进水分吸附 | 安全环保,但高温下易分解 |
| 两性型 | 氨基酸衍生物 | 兼具阴阳离子特性,pH适应广 | 成本较高,主要用于高端产品 |
数据参考:《Textile Antistatic Finishe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AATCC Review, 2020)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但存在耐洗性不足的问题,通常仅能维持5-10次家庭洗涤。
在纺丝过程中将导电材料或抗静电母粒加入聚合物熔体中,实现永久性抗静电效果。
| 添加剂 | 添加比例 | 表面电阻(Ω) | 特点 |
|---|---|---|---|
| 碳黑粉末 | 2%-5% | 10⁶ – 10⁸ | 导电性强,但影响色泽,仅适用于深色面料 |
| 金属氧化物(如SnO₂:Sb) | 1%-3% | 10⁷ – 10⁹ | 透明性好,可用于浅色织物 |
| 导电聚合物(如PEDOT:PSS) | 0.5%-2% | 10⁵ – 10⁷ | 柔韧性好,但价格昂贵 |
| 不锈钢纤维混纺 | 3%-8% | 10⁴ – 10⁶ | 永久导电,机械强度高 |
引用自:《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for Textile Appl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 2019)
此类方法虽初期投入大,但抗静电效果持久,适用于高端功能性服装。
利用高能物理手段改变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引入亲水性或导电性官能团。
等离子体处理:采用氩气、氧气或氨气等离子体轰击织物表面,生成-COOH、-OH、-NH₂等极性基团,提高吸湿性和电荷迁移能力。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表明,经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后,聚酯织物表面接触角由85°降至42°,表面电阻下降两个数量级[2]。
辐射接枝:通过γ射线或电子束辐照,在PET主链上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等单体,形成亲水网络。
该类技术环保无污染,不使用化学品,但设备投资高,尚未实现全面工业化。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抗静电处理通常嵌入在后整理阶段,具体流程如下:
坯布准备 → 预定型 → 抗静电浸轧处理 → 烘干 → 固色 → 复合压烫 → 成品检验
以非离子型抗静电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为例,典型工艺条件如下:
| 工序 | 参数 | 控制范围 |
|---|---|---|
| 浸渍液浓度 | 抗静电剂 | 20 – 50 g/L |
| pH值 | —— | 5.5 – 6.5 |
| 浸渍温度 | —— | 40 – 50°C |
| 浸渍时间 | —— | 20 – 30 min |
| 轧余率 | —— | 70% – 80% |
| 烘干温度 | —— | 100 – 110°C |
| 烘干时间 | —— | 3 – 5 min |
| 固着温度 | —— | 150 – 160°C |
| 固着时间 | —— | 1.5 – 2 min |
注:轧余率指织物经轧车后所带液体重量与干布重量之比。
据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实验数据,当抗静电剂浓度达到40g/L、固着温度155°C时,处理后织物表面电阻可由初始的1.2×10¹⁴Ω降至3.8×10⁹Ω,满足一般民用抗静电标准(GB/T 12703.1-2008)。
在热压复合环节,温度通常控制在110-130°C之间,压力为0.3-0.5MPa,时间30-60秒。此过程有助于抗静电剂分子进一步扩散至界面区域,增强整体导电连续性。
此外,若采用导电胶黏剂(如含碳纳米管的热熔胶),可在粘合的同时构建导电通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Kim等人研究发现,使用0.3wt%多壁碳纳米管改性EVA热熔胶,可使复合布整体体积电阻率降低至10⁷Ω·cm,且剥离强度提升18%[3]。
为科学评估处理效果,需依据国家标准和国际规范进行系统测试。
| 测试项目 | 标准编号 | 测试方法简述 | 判定指标 |
|---|---|---|---|
| 表面电阻率 | GB/T 12703.1-2008 | 使用数字兆欧表,两探头间距10cm | ≤10¹⁰Ω为合格 |
| 静电半衰期 | GB/T 12703.4-2010 | 施加5kV电压后测量电压衰减至一半所需时间 | ≤2.0s为抗静电级 |
| 摩擦带电量 | GB/T 12703.2-2009 | 在规定条件下摩擦后测得电荷面密度 | ≤7 μC/m² |
| 耐洗性测试 | ISO 6330:2012 | 家庭洗涤程序模拟(A法,40°C,5次) | 洗后仍符合上述标准 |
注:美国ASTM D257亦为常用表面电阻测试标准,欧洲EN 1149系列则侧重防护服静电防护性能。
选取三家不同处理工艺的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样品进行对比测试:
| 样品编号 | 处理方式 | 初始表面电阻(Ω) | 洗涤5次后(Ω) | 静电半衰期(s) | 摩擦带电量(μC/m²) |
|---|---|---|---|---|---|
| A01 | 外部浸轧(非离子剂) | 4.2×10⁹ | 1.8×10¹⁰ | 1.3 | 5.6 |
| B02 | 内添碳黑母粒 | 6.5×10⁷ | 7.1×10⁷ | 0.4 | 1.2 |
| C03 | 等离子体+浸轧复合处理 | 3.1×10⁸ | 5.3×10⁸ | 0.6 | 2.8 |
结果表明:B02号样品因采用内部改性,性能稳定;A01号虽初始效果良好,但耐洗性较差;C03号综合表现优异,兼具环保性与长效性。
近年来,我国在抗静电纺织品领域的科研投入持续加大。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开发出一种基于石墨烯/聚氨酯复合乳液的抗静电涂层,可在摇粒绒表面形成纳米导电网络。实验证明,添加0.8%石墨烯即可使织物表面电阻降至10⁸Ω量级,且不影响手感与透气性[4]。
江苏阳光集团联合江南大学研发了“原液着色+抗静电一体化”聚酯长丝,通过共混纺丝技术将抗静电母粒与色母粒同步注入,实现了颜色与功能的双重定制,已在羊羔绒原料生产中推广应用。
欧美国家更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德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推出Terascreen®系列生态抗静电剂,基于天然植物提取物,生物降解率达95%以上,符合OEKO-TEX® Standard 100要求。
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提出“智能响应型抗静电系统”,利用温敏聚合物在低温干燥环境下自动激活导电通道,而在高温湿润环境中关闭,以平衡能耗与舒适性[5]。
日本帝人(Teijin)则采用回收PET瓶片为原料,结合纳米导电纤维混纺技术,生产出兼具环保属性与永久抗静电功能的新型摇粒绒材料,已用于UNIQLO部分秋冬系列产品。
尽管抗静电处理提升了功能性,但也可能对其他性能产生影响,需全面评估。
| 性能维度 | 可能影响 | 解决方案 |
|---|---|---|
| 手感 | 涂层过厚导致僵硬 | 选用低粘度抗静电剂,控制轧余率 |
| 透气性 | 表面成膜阻碍空气流通 | 采用微孔涂层或间歇式喷涂 |
| 染色牢度 | 阳离子助剂与染料反应 | 改用非离子或两性助剂 |
| 环保性 | 化学残留风险 | 推广生物基抗静电剂,加强废水处理 |
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刊》报道,某浙江企业通过优化配方,成功将抗静电整理后的羊羔绒复合布甲醛释放量控制在20mg/kg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75mg/kg),实现功能与安全的统一。
| 项目 | 参数 |
|---|---|
| 成分 | 外层:100%聚酯纤维(抗静电处理) 内层:92%聚酯 + 8%氨纶 |
| 克重 | 260 g/m² |
| 幅宽 | 150 cm |
| 抗静电等级 | GB/T 12703.1-2008 A级 |
| 表面电阻 | 8.7×10⁹ Ω |
| 洗涤耐久性 | 家庭洗涤20次后仍达标 |
| 适用场景 | 中老年冬装、儿童棉服 |
该产品采用“双重复合抗静电技术”——先在纺丝阶段添加抗静电母粒,再进行后整理浸轧,确保长效防护。
| 项目 | 参数 |
|---|---|
| 原料来源 | 100%再生聚酯(来自回收塑料瓶) |
| 抗静电方式 | 内部混入不锈钢纤维(5%) |
| 表面电阻 | 2.3×10⁶ Ω |
| 碳足迹 | 较传统工艺减少37% CO₂排放 |
| 认证 | bluesign®, Oeko-Tex Class I |
该产品代表国际高端品牌对抗静电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探索。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环保需求的不断提升,抗静电处理技术将在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乃至整个功能性纺织品领域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将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更改或删除。
联系人:杨经理
手 机:13912652341
邮 箱:34331943@qq.com
公 司:昆山市英杰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地 址:江苏省昆山市新南中路567号双星叠座A2217